2025年9月21日,当超强台风“桦加沙”以骇人听闻的17级风力,被中央气象台冠以“风王”之名,直扑广东沿海时,这不仅仅是一场自然灾害的预警,更是一次对广东现有巨灾防御体系的残酷“压力测试”。此前,台风“米娜”的残余环流已让广东多地狼狈不堪,254个镇街录得超100毫米特大暴雨,深圳龙岗园山街道降雨量高达229.4毫米,城市内涝、交通瘫痪的景象历历在目。如今,“桦加沙”挟裹着更强的风雨和更复杂多变的路径,以其极端性和不确定性,将广东推向了应对气候变化挑战的最前沿。
“桦加沙”的狂暴并非孤立事件,它是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常态化的一个缩影。在超过28℃的高海温、弱垂直风切变以及有利的西南气流卷入等多重因素助推下,这个“风王”的强度被不断推高,其路径预测的复杂性也让传统防御手段捉襟见肘。这不仅是对广东基础设施的物理性冲击,更是对社会韧性、应急管理智慧乃至治理哲学的一次深层拷问。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巨灾常态”已成为新现实,广东如何从“被动应对”的泥沼中挣脱,转向“主动超前”的智慧防御,构建一套面向未来的全方位防范体系,已成为关乎数千万民众生命财产安全和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命题。
毋庸置疑,广东在台风防御方面并非毫无建树。多年来,我们已建立起一套多级联动的应急响应机制,例如《广东省防汛防旱防风条例》提供了法律保障,水利防汛防台风应急响应体系也已成熟运作。在技术层面,风云系列气象卫星、多波段雷达协同观测技术、智能降水估计产品等,都为台风监测和预报提供了坚实支撑。在应对台风“韦帕”和“塔巴”等事件时,广东高速公路部门迅速启动应急预案,筑牢防御网,累计转移人员超过20万人,这些都是值得肯定的经验。然而,面对“桦加沙”这类“百年一遇”级别的超强台风,现有体系的薄弱环节也暴露无遗。例如,城市内涝的反复发生,暴露了排水系统和海绵城市建设的不足;山体滑坡、泥石流等次生灾害的防御,仍依赖于传统的人工巡查和经验判断,缺乏精准的动态预警;跨区域协作机制在面对全省范围的巨灾时,其协同效率和资源调配能力仍有提升空间;而法律保障的细化和基层执行力的强化,更是决定防御成效的关键。
因此,将“巨灾防御”从一句口号,彻底转化为一场系统性的行动自觉,已是刻不容缓。首先,基础设施的升级必须跳出“修修补补”的思维定式,以“韧性城市”的宏大愿景为指引,大幅提升防洪排涝标准,加固海堤水库,并推广新型防洪材料的应用。其次,应急预案的编制需实现从“纸上谈兵”到“智慧沙盘”的跃迁,深度融入AI预警、大数据分析、物联网感知等前沿技术。通过构建数字孪生城市,模拟台风路径、风力、降雨量对城市各区域的影响,实现灾害链的精准预测和风险评估,甚至能提前预判哪些区域可能发生山洪、哪些道路可能中断,从而实现“抢在成灾前”的精准部署。例如,借鉴无人机空中应急侦察模式,在台风过境前后进行预警侦察和灾情评估,为决策提供实时数据。此外,建立健全粤港澳大湾区乃至更广范围的跨区域应急联动机制,打破行政壁垒,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补、力量协同,形成应对巨灾的强大合力。最后,完善地方法规,明确各级政府和部门在防灾减灾中的职责边界和法律责任,并通过常态化的演练和评估,提升基层干部和民众的防灾意识与自救互救能力,确保各项防御措施有法可依、执行有力。
“桦加沙”的到来,无疑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在应对极端气候事件上的进步与不足。它警示我们,自然灾害的破坏力远超想象,任何侥幸心理都可能付出沉重代价。广东应以此次“风王”的挑战为契机,以科技为利剑,以制度为盾牌,以全民参与为基石,深化巨灾防御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这不仅是为了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更是为了在气候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为全球提供一个应对极端挑战的“广东方案”。毕竟,在自然伟力面前,人类的智慧与协作,才是我们最强大的防御。
股票免费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