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铁站台的广播还在播报列车进站信息,一阵刺鼻的烟味却突然袭来。有人夹着香烟在站台边缘吞云吐雾,周围的乘客或皱眉避让,或捂住孩子的口鼻 —— 这样的场景,成了不少人乘坐高铁时的共同困扰。随着 “高铁站台是否该禁烟” 的讨论升温,越来越多的人发出呼吁:别让二手烟污染了候车的空间。支持站台禁烟,不仅是对健康的守护,更是对公共空间权益的尊重。
二手烟面前,无 “露天” 豁免权
有人认为 “站台是露天环境,抽烟影响不大”,但事实恰恰相反。高铁站台虽非封闭空间,却人员密集、流动性强,吸烟者呼出的烟雾会随着人流扩散,让擦肩而过的乘客被迫吸入。尤其对儿童、孕妇、老人以及有呼吸道疾病的人来说,这种 “被动吸烟” 的伤害更为直接。世界卫生组织早已明确,二手烟中含有多种致癌物,不存在 “安全暴露水平”,哪怕短暂接触也会危害健康。
站台的 “露天” 属性,不该成为吸烟者的 “免责金牌”。就像网友吐槽的:“烟味会粘在衣服上、头发上,带着一身烟味坐进车厢,等于把污染带进了封闭空间。” 这种 “移动污染源” 的影响,早已超出了站台本身,让整个出行链条都蒙上健康隐患。
公共空间的权益边界不容侵犯
高铁站台是典型的公共空间,每个乘客都有平等使用的权利,而吸烟行为本质上是将个人习惯凌驾于他人权益之上。不吸烟者有呼吸清洁空气的权利,儿童有在无毒环境中候车的权利,孕妇有避免有害物质侵害的权利 —— 这些权利,不该因少数人的吸烟需求而被压缩。
现实中,不少吸烟者总以 “我没挡着别人” 为借口,却忽视了烟味的弥漫性。一位母亲的话戳中痛点:“每次带孩子候车,都要像躲地雷一样避开吸烟的人,可烟味是飘着的,根本躲不干净。” 公共空间的文明,恰恰体现在对 “少数人” 的包容,更体现在对 “多数人” 权益的守护。站台禁烟,不是剥夺吸烟者的自由,而是划定一个 “不侵害他人” 的底线。
“无规定” 不代表 “合理”
12306 工作人员回应 “站台暂无禁烟规定”,这一现状却让不少人感到无奈。目前部分车站虽设有 “专门吸烟区”,但露天环境下的烟雾扩散难以控制,所谓的 “分区” 形同虚设。更值得注意的是,高铁站作为人员高度密集的交通枢纽,本应是文明出行的示范窗口,却因 “无规定” 而沦为二手烟的重灾区,这种管理上的滞后与公共期待明显脱节。
“没有规定” 不等于 “应该放任”。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提升,对公共空间无烟环境的需求早已超越了 “规定” 本身。就像高铁车厢早已全面禁烟一样,站台禁烟也是社会文明进步的必然趋势 —— 从 “禁止在封闭空间吸烟” 到 “所有公共空间禁烟”,体现的是对健康权的日益重视。
管理难题不该成为不作为的理由
有人担心 “站台禁烟难以执行”,但这并非无法解决的难题。可以借鉴部分机场的管理经验:在站台安装监控设备,对吸烟者进行劝导或罚款;在进站口、候车区设置醒目的禁烟标识,明确告知禁止吸烟的范围;将站台禁烟纳入铁路安全管理条例,让禁烟有法可依。这些措施在很多城市的地铁、公交站台已被证明有效,并非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还有人建议 “设立封闭吸烟室”,但这实则是一种妥协。封闭吸烟室虽能减少烟雾扩散,却无法完全避免烟味外溢,且会让不吸烟者在寻找入口、经过附近时仍受影响。相比之下,全面禁烟更能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 毕竟,公共空间的健康,不该让不吸烟者 “退一步” 来换取。
禁烟是对所有人的保护
支持高铁站台禁烟,最终受益的是每一个人。对不吸烟者而言,是呼吸清新空气的安心;对吸烟者而言,也是一种健康提醒 —— 减少在公共场合吸烟的频率,本身就是对自身健康的负责。更重要的是,这能传递一种文明共识:在公共空间,个人喜好不能凌驾于他人权益之上,健康与尊重才是最基本的公共准则。
高铁的速度,代表着时代的效率;站台的环境,则映照着社会的文明。当列车呼啸而过时,我们期待的不仅是快捷的出行,更是健康、舒适的候车体验。支持高铁站台禁烟,为的就是让每一次等待都远离烟味的侵扰,让公共空间真正属于每一个人。
#夏季图文激励计划#
股票免费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